六宝典最新资料大全

新闻动态

六宝典最新资料大全护士团队风采展

发布时间:2018-05-11 浏览次数:

恰似春风拂面来最是深情暖人心——六宝典最新资料大全护士团队风采展

(记者毛以国 通讯员李毅)

1.jpg

  他们身着一袭白衣,与死神赛跑,为生命护航。他们不是超级英雄,却经常奔波在救死扶伤第一线。他们就是有着“白衣天使”美誉的护士。

  在六宝典最新资料大全就有这样一群护士,他们不分白天黑夜,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护理每一位病人,于平凡中彰显大爱。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记者前往该院,聚焦忙碌在不同岗位的护士代表,目睹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聆听了他们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

  李玲:人文专业两相济

  日前,记者从六宝典最新资料大全获悉,该院护理部主任李玲喜获“湖北省护理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这无疑是对身为护理工作管理者的她最好的褒奖。

  从临床护士到护理部主任,历经25年的专业沉淀,使身为全院护理团队领头人的李玲深刻认识到“变革、引领、循证、人文”在开展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医院大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她始终将“人文护理”作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社会满意度的重要途径之一,高度重视护士人文素养培育。她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的每个细节,通过专业和人文的交融,真正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目标。

  “推进新时期护理工作的全面进步,观念改变是基本突破口,更需以循证的视角导入科学化管理。”李玲始终认为,在护理这一专业领域里,专业人就要做专业事。为此,她重新定位专科护理方向,带领全院护士充分利用团队资源,注重循证和数据采集工作,突破管理壁垒,大力开展管理工具应用分析,引入专科护理路径管理,并将科学化、规范化的专科护理和人文关怀相融合,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25年来,李玲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用自己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诠释着南丁格尔的伟大精神。

  王萍:甘做患者贴心人

王萍 (3).JPG

  每天夜幕降临后,神经内科2病区渐渐趋于安静。护士长王萍依然忙而不乱地进出于各个病房,为患者翻身、吸痰、输液、量血压。她手上的护理记录单用密密麻麻的文字无声述说着一天的忙碌与疲惫。

  该病区30床67岁的患者熊某,由于脑血管狭窄,实施颈内支架手术后出现血压过低的情况,这让熊某十分焦虑。在熊某住院期间,王萍几乎时刻关注着他,每隔10至15分钟,就为他量一次血压,每天定时指导他进食,还耐心为他做心理疏导。即使是在每天交班后,王萍还不忘提醒接班的护士密切注意他的病情变化。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如一颗“定心丸”,让熊某感觉就像住在家中一般,主动配合治疗,安心养病。

  有一天,王萍一上班就看到护理站接待台上新放置了一束鲜花,旁边还有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你们辛苦了,感谢!”,让王萍心里顿时暖暖的。后来才知道,这是熊某的女儿为感谢科室护士对自己父亲的照顾而悄悄送到护理站的。

  该院神经内科的患者,大多是脑血管疾病患者,年迈体弱偏瘫者居多,病情危重、变化迅速,护理工作较繁琐。而该病区的每一位护士都坚持“把最好的服务献给患者”的护理理念,每天尽心尽责、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张娅丽:高效管理保质量

张娅丽 (1).JPG

  病人多,工作忙,医护人员数量有限。这种情况下,如何既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又有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该院生殖内分泌科护士长张娅丽通过实施PDCA循环管理,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PDCA循环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在质量管理活动中,PDCA循环要求管理者把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的程序来推进。

  张娅丽将PDCA循环管理引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让每一位普通临床护士都来参与护理质量管理,通过“头脑风暴”,创新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持续改进和提高护理服务品质。

  随着分级诊疗、社会资本办医、互联网+等医疗服务改革的深入推进,推进医疗服务创新已刻不容缓。作为一名年轻的护士长,张娅丽积极促进科室护理管理模式逐步向质量内涵、精细化方向发展,注重通过使用先进、科学、有效的管理工具来提升医疗品质与服务质量。自担任科室护士长以来,她先后实施和应用了PDCA循环、品管圈(QCC)、思维导图等质量管理方法及工具,涉及患者安全目标、科室内部管理、流程再造、医院服务、医疗质量管理、护理质量管理等诸多环节,营造了良好的就医从医环境,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贡献的了积极力量。

  袁桂霞:一针见血真功夫

袁桂霞 (2).JPG

  人们常用“一针见血”来赞扬护士扎针技术高超。但在儿科,因为患者年龄较小,普遍惧怕打针、抵触打针,要做到“一针见血”,并不简单。该院儿科2病区护士袁桂霞却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袁一针。其他护士遇到怕打针、不配合的婴幼儿,都让她来。甚至有患儿家长得知袁桂霞在家休息,提出开车去接她到医院为孩子打针。

  袁桂霞的“一针见血”并非一日之功。据了解,起初她因为对静脉穿刺有心理阴影,一度抵触到儿科工作。但事与愿违,袁桂霞最终还是被分到了儿科。当时,同一批进儿科的新人中,只有她是哭着进科室的。

  但袁桂霞生性好强,面对已成现实的岗位安排,她没有选择退出,而是选择了战胜心理障碍,争做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有勇气的人。从进入儿科的第一天起,她就苦练静脉穿刺本领,通过多学多看多练积累经验。为做到“一针见血”,让前来打针的患儿减少疼痛,袁桂霞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人体解剖学,熟练掌握静脉血管的位置,做到了即使在血管很细,不容易找准的情况下,也能“一针见血”。

  “只要你热爱职业,真诚对待患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袁桂霞说,在这里,她要用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守护每一名患儿的健康。

  梁耀斌:阳刚男儿也柔情

梁耀斌.JPG

  在大多数人眼中,从事护士工作是女性的专属。事实上,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护士这个大家庭中逐渐有了阳刚又不乏细心的男护士加入。在该院手术室工作的梁耀斌不仅是男护士,而且是全院唯一的男护士长。

  “这个社会需要男护士。”梁耀斌认为,在手术室工作,因为手术时间的不确定性,一台手术耗时七八个小时很常见。在这种情况下,男护士在体力、精力等方面,相对于女护士来说有一定优势。同时,男护士胆大心细,心理素质较强,在某些方面也比女护士更能胜任现场抢救、仪器操作等工作。

  作为护士长,他大胆严格抓管理。一方面要求科室护理人员坚决执行医院、科室各项制度和规范流程,并建立了严格的纠错机制。另一方面,他创新推出了能级管理制度,打破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局面,为科室护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科室的和谐发展。

  虽说浑身充满阳刚之气,但工作中的梁耀斌也有柔情细心的一面。作为一名护士,工作中看到情绪紧张或低落的病人,他会及时对其进行宽慰,照顾病人就像对待亲人一样亲切、细心。

  从“怕被人笑话”到全院唯一的男护士长,梁耀斌在工作中从未出现差错。“不管是男护士还是女护士,都是用专业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梁耀斌说。

  汪少华:播洒阳光暖心田

123123.jpg

  随着直肠癌、膀胱癌等疾病发病率的上升,相当比例的患者不得不将肛门或膀胱切除,在腹部外增加造口袋来辅助排便,这类病人被称为“造口病人”。面对这些饱受生理和心理双重痛苦折磨的“造口病人”,该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护士长汪少华下定决心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

  60多岁的退休教师朱女士不幸成为“造口病人”,身上背个“粪袋”让她一时间难以接受,情绪非常低落。其住院期间,汪少华每天都面带微笑耐心为其处理伤口,并悉心安慰、开导她,还手把手教她和家属更换造口袋。在汪少华的悉心护理下,朱女士最终符合出院条件,回到家中疗养。

  有一天晚上8时许,已下班回家的汪少华接到朱女士家属打来的电话,说造口袋怎么都换不好。汪少华二话没说,立即赶到朱女士家,为其更换了造口袋。看似一件小事,却让朱女士及家属感动不已。

  “造口手术因其特殊性,让很多患者过不了心理上的这道坎。帮助患者重振信心,以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和面对生活,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汪少华说。在她的带领下,该科室成立了“造口病人”护理团队,坚持用最好的服务温暖每一位“造口病人”。看着患者病情痊愈、心情变好,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对他们来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刘付东:性命相托责任大

刘付东.JPG

  某年大年初一凌晨5时许,该院重症医学科男护士刘付东正在重症监护室(ICU)为病人进行晨间护理,突然听到监护仪发出的报警声。经过认真查房,刘付东发现一名81岁的患者病情突变,便立即对该患者采取上呼吸机、注射药物、胸外按压等一系列急救措施。为该患者做三个小时的胸外按压,是刘付东在ICU参与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救治。虽然累得手臂酸痛、浑身湿透,但他丝毫不敢懈怠,直到该患者病情稳定。

  人们常说ICU的医生是患者生命的最后守护者。在这里,24小时无间断护理要求每一位医护人员每时每刻都必须全力以赴。ICU不同于普通病房,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对工作的技术性、专业性要求也非常高。以医疗器械为例,这里有呼吸机、心电监测仪、注射泵、除颤器、心电图机、消毒机等大大小小医疗仪器30多种,每一种医疗仪器刘付东都能熟练操作。

  住进ICU的患者,没有家属陪伴,吃喝拉撒全由护士来完成。刘付东说,每天他除了利用吃饭时间暂时休息下,其余时间都有事情做,有时忙起来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但是,正因为责任重大,这里的每一名医护人员都把“尽心尽力尽责”作为工作准则。对于他们来说,生离死别虽不可避免,但他们仍要尽全力守护每一个生命。

  李正越:争分夺秒施急救

李正越 (3).JPG

  “叮铃铃、叮铃铃……”某天中午时分,该院120急救电话骤然响起。来电人称市内某工地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从高空坠落,情况危急,急需救援!接诊后,急诊科护士李正越立即准备好急救设备和药物,坐上120急救车赶往事发地点。

  急诊科是抢救生命的前沿阵地,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次120急救电话响起,李正越和科室医护人员就要马上投入到抢救病人的战斗中。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刚吃上一口饭就接到急救任务;有多少次到加完班才想起又忘记了吃饭;还有多少次在家休息,一接到医院电话就立即出门。但她始终铭记着,为抢救生命,她必须与时间赛跑。

  即使在这种高压的工作环境下,疲惫的身心也有被温暖的时候。有一次,李正越正在值夜班,一位病人来到护理站,轻声说自己有点不舒服,想量血压。李正越微笑着告诉该病人,可以按床头的呼叫铃,免得多跑路。该病人却说:“深夜了,我按呼叫铃,怕你们太紧张。你们也挺辛苦的!”短短的一句话,让李正越感动良久。

  “在急诊科工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急救现场在哪里,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会进来怎样的急症病人。所以,我们做到严阵以待、随时出动。”李正越说,正是怀着对生命尊重和敬畏之情,急诊科每一名医护人员都是冲锋陷阵的勇士,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